以文會友 以報結緣
我從讀中學時就喜歡寫作。在部隊幾年和回到地方以后,陸陸續續發表了一些文章,出版了幾本集子,加入了省市和全煤系統作協,實現了作家夢?;厥走@條文學寫作之路,無不受到身邊的老師熏陶和指導,始終給了我寫作上的信心和動力。
我從基層煤礦調到礦務局機關以后,開始給《拂曉報》文藝副刊投稿。由于單位離報社比較近,有時候文章寫好后,抽時間就直接送了過去。到了編輯部,編輯老師都非常熱情客氣,指導我如何才能寫好文學作品,特別是講一些關于怎樣給報紙副刊寫稿的常識,讓我受益匪淺。
俗話說,人走茶涼。大凡退了休的人都會或多或少地有這種感覺。然而我卻非常幸運,在拂曉報社,并沒有遇到讓我“茶涼”的人。我退休以后,經常寫點文學作品稿件打發時間,發給文藝副刊編輯的稿件,編輯沒有因為我不在崗位上了而忽略,而是論質一如既往地不時編發,既充實了我退休之后的精神世界,也讓我暮年生活始終保持著滿足和自信,我從內心里非常感激她們。
和拂曉報社接觸,最讓我難以忘懷的,還是我們礦務局辦報期間與之的交往。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和礦區干部員工的迫切要求,1998年年底,局黨委宣傳部在局領導的同意下,創辦了一份企業自己的內部報紙《皖北煤電報》。記得當時礦務局剛剛開過職代會,我們便決定把職代會的內容出一期試刊號,時間定為1999年的1月1日。新年伊始,圖個吉利。
要辦報了,宣傳部從領導到工作人員都非常高興。然而我們沒有一點兒的辦報知識,任何人的腦子里都是一片空白。在拂曉報社印刷廠編排這期試刊號的那天晚上,該廠的業務員李梅,教我們如何畫版,如何校對,就像老師教小學生那樣篤誠。版樣改過來改過去,廢了的版樣紙丟得到處都是。我們不舍得扔掉,一張一張地疊好帶回來留作紀念。
為了慎重起見,試刊號付印之前,還專門打電話把正在礦上調研的局黨委書記請到了報社,由他親自審稿、簽字付印。其實,領導簽過字了,我們也就可以回來了,但是大家都不愿意離開報社,一直等了一個多小時報紙印出來。在校對室等待時的心情,猶如在等待家庭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那樣急切、激動。手捧這期滿是墨香的創刊號,看著盡管和其他報紙相比有些丑陋和稚嫩,但這畢竟是我們出刊的第一張報紙,又凝聚了我們幾天所付出的辛勞,卻怎么看怎么順眼,怎么瞧怎么妙不可言。
《皖北煤電報》正式創刊,開始是四開四版的半月刊,后來逐步發展到周報和對開彩印周二刊的大報。印出的報紙,因為是內部刊號,不對外發行,全部是免費送到下屬各單位和職工住宅的每家每戶,郵寄到部分新聞單位、上級主管部門和同行業相關單位。影響力逐漸凸顯。沒有編輯部,沒有專職辦報人員,全為兼職。當時,我既是分管報紙的副部長,又兼任文藝副刊的版面編輯,繁忙的程度可想而知。
當時煤電集團宣傳部只有一臺電腦,主要用以接收稿件。我把下載下來的稿件,分配給各版的編輯,編好后,再集中到一起,裝到一個檔案袋里,派專人送到拂曉報社印刷廠。一段時間后,印刷廠為了減少我們的麻煩,每到出報那天,都派業務員到我們辦公室來取。
張廠長知道我們每期報紙出來之后,都要向單位的小車班要車,然后派專人送往各個礦。因為有著與拂曉報社印刷廠這層業務往來關系,報社的主編副主編們和一些部室的領導,不僅在我們校對報紙時去看望我們,噓寒問暖,再忙,也要相約過來陪陪我們。一來二往,幾年下來,與報社的不少領導和部門主任也都熟悉了,有的還成為了很好的朋友。
這就是緣分。倘若我們不是辦報,不是在拂曉報社印刷報紙,怎么能結識報社里那么多的好朋友呢?逝者如斯夫,彈指一揮間。屈指算來,我已經離開崗位十多年了,但是我與拂曉報社的真摯感情,卻始終縈繞在心頭,回想起來,總是激動萬分,感慨萬千。
在《拂曉報》創刊85周年之際,真誠地祝愿這份有著革命光榮傳統的市級黨報,越辦越好,越走越遠,再創輝煌!
□汪曉佳
責任編輯:王亞東
· 版權聲明 ·
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,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,未經本網允許,不得轉載使用。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。
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,請盡快與本網聯系,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。


推薦閱讀
-
1宿州2件商標1件地理標志入選十二省市重點保護名錄 08-25
-
2市政府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(擴大)學習會議召開 08-22
-
3從零起步 “全鏈開花” 08-16
-
4市政府召開第38次常務會議 08-16
-
5上半年宿州市工業經濟平穩運行 08-07
-
6“紅色熱土”續寫雙擁新篇章 08-01